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

 

  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為不得已;修櫓[車賁]轀,具器械,三月而後成,距闉,又三月而後已;將不勝其忿,而蟻附之,殺士卒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災也。

──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,是用計謀去挫折對方,使對方屈服。其次是在外交上擊敗對方(如離間其同盟,使之孤立)。再其次是直接與敵交戰。最下策就是攻城,非到不得已時才採取──製造大盾、攻城車,準備各種器械,須要三個月才能完成;修築攻城用的土山堡壘,又須要三個月時間;指揮官焦急忿怒,貿然下令攻城,士卒像螞蟻一樣爬牆攻去,傷亡達三分之一,而城池又攻不下來,這是攻城所造成的最大災難。

── 岳不群奪得五嶽派掌門的一系列作為,不費一兵一卒,堪稱「上兵伐謀」典範。

  左冷禪為對付岳不群這隻老狐狸,派了勞德諾混入華山作眼線,岳不群不但不點破,反而將計就計,利用勞德諾給了部假的辟邪劍譜;真劍譜則早在收林平之為徒、讓女兒岳靈珊與之親近、以避禍為由舉派南下等巧妙安排下,幾已成了甕中之物。其後不聲不響的盜走劍譜,再嫁禍給令狐沖,反而是小意思了。

  岳不群在左冷禪面前一再示弱,等到左冷禪自以為可以統一五嶽、捨我其誰時,反跳出來將其一軍,瞞天過海,不得不令人驚佩。

  再舉一個正面例子。韋小寶與俄國使者費要多羅劃界談和,卻對尼布楚城的歸屬僵持不下,眼看就要兵戎相見。韋小寶適時使出反間計,故意讓俘虜費要多羅偷聽:以點穴工夫詐稱是成吉思汗魔術(蒙古人驍勇善戰,曾攻佔過莫斯科,建立汗國),又佯稱要偷偷攻打莫斯科,使費要多羅誤判有亡國危機,急忙與韋小寶議和,簽下尼布楚條約,大振國威。兵不血刃,收回失土二百萬方公里,不僅是清史上最成功的外交,也是金庸小說「上兵伐謀」最好的例證。

  伐交,即外交戰,如戰國時期秦國范雎提出的「遠交近攻」;《射鵰》中南宋與蒙古聯合伐金、金與花剌子模結盟,都是伐交的策略。置於江湖,如正邪之戰,正派為了與魔教勢力相抗衡,在《笑傲》有泰山、華山、衡山、恆山、嵩山五嶽結盟對抗日月神教,在《倚天》有少林、武當、峨嵋、崑崙、崆峒、華山六大派聯盟圍剿明教,亦算有幾分合縱連橫的伐交味道。

  最精彩的仍是《鹿鼎記》,話說韋小寶在揚州麗春院中,巧遇西藏喇嘛桑結與蒙古王子葛爾丹,大大有性命之憂;但韋小寶「先卑而驕」,先誇桑結壯士斷「指」,又誇葛爾丹意中人阿琪美貌,進而「利而誘之」,以「西藏大活佛」及「準喀爾汗」羈糜二人,甚至與二人聯盟結義,翦除了吳三桂的兩大外援,外交手腕的確高強。

  至於「伐兵」、「攻城」之不利,小說中亦可舉出一二:

  蕭峰不計後果,於聚賢莊大戰武林群雄,以致身受重傷;丁春秋以伐兵之勢,上少林欲揚威武林,結果反被虛竹以生死符所制,此即伐兵之災。

  成吉思汗攻撒麻爾罕城,其孫莫圖根死於城下,若非黃蓉獻計天降奇兵,只怕無功而返;忽必烈圍攻襄陽,甚至驅百姓為前鋒,換兵折將;蒙哥汗再攻襄陽,戰死者不計其數,自己亦身死。然成吉思汗西征,若不攻下撒麻爾罕,則必處於兩面作戰的劣勢(東有金國),故攻城為不得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