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勝之道,速戰速決也!

 

其用戰也貴勝。

  譯:動員龐大的人力、財力來打仗,為的就是要勝利。   麥克阿瑟曾經說過:「各位神聖不可侵犯的使命早已決定,那就是打勝仗;各位一生事業中的其餘部分,都是這種重大奉獻的自然結果。」從古自今打仗不求勝,只有美國所參與的越戰,消耗人命、財產,結果灰頭土臉。所以,一旦決定開戰,就必須運用一切力量來取勝。

  然而,戰術上的「許敗不許勝」,則是為了最後勝利而進行的計謀,即「利而誘之」。如《書劍》霍青桐欲營救陳家洛、喀絲麗等紅花會眾人,面對兆惠四萬大軍,即命軍中精兵白旗第一隊只許敗不許勝,其目的正是誘敵深入。

久則鈍兵挫銳,攻城則力屈,久暴師則國用不足。

  譯:戰爭若長期拖延,就會使精銳部隊疲憊,攻城時死傷慘重、耗損嚴重;長期的戰爭也會導致國家財政發生問題。

  武鬥亦是如此,當無法一擊勝敵時,往往良久僵持,但僵持下去只會更慘。《連城訣》中第一惡僧血刀老祖,心狠手辣、武功高強,但連鬥「落花流水」三位高手,與敵僵持得內力耗盡,終為狄雲一踢而亡。《神鵰俠侶》中,北丐洪七公與西毒歐陽鋒在華山頂上大打出手,甚至比拚內力,結果正是「久則鈍兵挫銳」,兩人雙掌相抵,死於華山之上。

  至於「攻城則力屈」,《射鵰》中有成吉思汗攻打撒麻爾罕城,《神鵰》中有蒙古軍圍攻襄陽城。雖然最終都得以破城,但前者成吉思汗長孫莫圖根戰死,後者蒙哥汗為楊過所射殺,耗損均相當慘重。

  明末崇禎時期,正可解釋「久暴師而國不足」。崇禎對外為了對抗滿洲,對內為了剿滅流寇,龐大軍費下來,國庫焉能不空,只好向百姓身上下手,苛徵雜稅,又是遼餉,又是練餉,國家財政敗壞至斯。

夫鈍兵、挫銳、屈力、殫貨,則諸侯乘其弊而起,雖有智者,不能善其後矣。

  譯:當國家長期戰爭,軍隊疲憊、士氣挫折、戰力耗損、財力枯竭,強盛的鄰國或國內的野心家就會乘機作亂,到了那時候,縱有聰明才智的將才,也無法收拾殘局了。

  如前所述,崇禎皇帝為了與滿清長期作戰,致使不恤民力,官逼民反,闖王李自成即趁機而起。不但京城被奪、滿清入關,最後雖有史可法力守南明,也難以力挽狂瀾,終至亡國。

  在《倚天屠龍記》中,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役,明教高手個個力戰得筋疲力盡,身受重傷;六大派亦士氣疲憊,鎩羽而歸。趙敏便「乘其弊而起」,將六大派一舉成擒;明教亦被丐幫、巨鯨幫、海沙幫等「乘其弊而起」,幸而金庸筆下留情,張無忌及明教眾人得以智善其後,躲入光明頂秘道中逃過一劫。

故兵聞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

  譯:對於作戰,宜平實樸拙的速戰,不可故意弄巧而長久打個不停。

  《射鵰英雄傳》中,成吉思汗西征原因不只是因為蒙古商隊被劫,而是完顏洪烈亦身在花剌子模。蒙古所面臨的是兩面作戰(東有大金),所以必須全力剿滅花剌子模,其戰略是速戰速決,其戰術是南北為主、中路為輔、樸拙的鉗形夾攻。如果成吉思汗頭腦不清,欲分兵抗之,則防左則右虛,防右則左虛,必須趁兩方軍力正式結合前先滅一方,所以成吉思汗選擇先滅花剌子模。

夫兵久而國利者,未之有也。

  譯:戰事曠日持久而對參戰國有利,這是從沒聽過的事。

  中日八年抗戰,看似我國勝利,其實真正的贏家是毛澤東。同理,明朝與李闖相爭,最後滿清才是贏家。

  耶律洪基一心伐宋,但未必能速戰速決,最後勝利者可能不是遼國,也不是宋朝,而是慕容氏的大燕。幸而蕭鋒以死諫主,取消了攻宋之舉,不然真無智者能善其後也。

  孫子的中心思想,就是要慎戰、速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