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香公主在雲端
王怡仁/91年3月20日
 

  小說是一種通俗文學,它的對象是普羅大眾,雖然沒有嚴肅的思想綱條,卻在故事裡,隱藏著作品的當代人最能接受的想法。

  「三國演義」以大青蛇蟠坐御椅的徵象,引出十常侍亂政;「水滸傳」的楔子,講的就是洪太尉誤走一百單八妖魔;就連文學藝術極高的「紅樓夢」,也不忘在故事之初有一段神瑛侍者與絳株仙草的因緣。這些因果與輪迴的觀念,以及神怪異像,現代讀者或許嗤之以鼻,但對明清時代的讀者而言,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

  武俠小說也是時代的產品,按林保淳先生在《解構金庸》(遠流出版社)一書中的講法,是因為民初時代,國貧民弱,武術家想將「尚武精神」透過小說根植於人心。而民初在五四運動之後,講的是「賽先生」(科學),傳統小說的「怪力亂神」,也隨之不復存於小說中。

  金庸小說也是承襲民國以來的「武俠文學」而來,因為國學與史學基礎深厚,加上故事鋪陳極有張力,金庸自一九五五年開始寫《書劍恩仇錄》以來,就成為讀者喜愛的武俠大師。

  一九七三年,金庸寫完《鹿鼎記》後封筆。但隨後金庸就對自己的作品展開字字斟酌的修訂。在這次的修訂中﹐金庸使作品更為「經典化」﹐不但用詞更典雅(像「王玉燕」改名「王語嫣」)﹐也刻意刪除了較神異的內容(像「血鳥」、「蛙蛤大戰」、「玉面火猴」)﹐並使故事合理化(像廢去韋小寶武功﹐改掉周芷若的出家)﹐以及加入史識(像《射鵰》開場加入月旦宋高宗,《碧血劍》改由華僑張朝唐串場)。

  不料,金庸還不以此為足,在百萬讀者期待中﹐金庸最近又進行了二度改版﹐原以為金庸只會對故事再做一次合理化修訂(如郭靖、黃蓉的年齡問題)﹐想不到﹐看了大字修訂版的《書劍恩仇錄》後,果見大師功力,因為多了一段〈魂歸何處〉。

  在這一段內容裡,金庸提出了對《可蘭經》研究的心得,更藉由香香公主雲端顯靈,告訴了陳家洛:「大哥,我時時會見到你的。我們回吾爾人,你們漢人,大家都是一樣的,不過說的話不同而已。大家要永遠和睦共處,平等對待……」(頁1037)。

  在這段話中,我們讀出了金庸智慧的成熟,在《天龍八部》、《鹿鼎記》中,泯除宋遼及滿漢的大同觀念,已經進化成「世人同體」的大悲觀。

  而香香公主顯靈更足見西方近年興起的生死學與神識學,及東方「靈魂永生」的觀念,不僅金庸認可而形諸文字,也因文學家敢於編入通俗文學,讓人明白當代人所能接受的思潮。

  兩度修訂﹐三版金庸﹐仍給人無限驚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