俠者大夢
黃明義/89年11月27日
 
  每一次讀《神鵰俠侶》,看到郭靖那一段「為國為民,俠之大者」的話,總是令人掩卷歎息。總覺得這一段話不僅是郭靖對輕狂少年的楊過的提醒,更代表了金庸對讀者們的諄諄誨示。

  中國古典小說中,不管情節如何詭譎,總有一些隱藏的理想在其中。《三國演義》的孔明,火燒赤壁,六出祁山,隱藏著一統漢室、解民倒懸的夢;《水滸傳》的一百單八好漢,人人來歷不凡,卻在招安後為討方臘,折損大半,卻維持了宋室安定;《西遊記》的孫悟空,萬里護師,決不單單為了回列仙班,取經化民才是真正的理想。傳統小說的奧妙,就在看似精采玄奇的劇情裡,提醒了後代每一個人都可以對社會國家盡更偉大的責任。

  金庸小說也因為傳承了這樣的理想而更顯珍貴。郭靖鎮守襄陽,屏障疆土,保全民族;楊過則組了一批江湖人士入蒙軍殺敵;到了張無忌,成了對抗蒙古的明教教主。喬峰為了遼宋的和平、人民的福祉,自甘斷箭刺心,壯烈成仁。最後的韋小寶,雖兼有天地會要職,但心中確然擁護造福萬民的明君康熙,而無滿漢狹見。這些劇情,相對於小說中痴狂的愛情、神化的武學,也許只是震撼而不那麼令人感動,但是,我寧願相信,這就是金庸在小說中所要一再提示給讀者的──多去為更多人著想,為更多人謀福。

  大乘佛教以濟世渡人為修業第一大目的,大乘佛教說:佛陀指「阿羅漢」(自我修行,未行渡人之舉,但已修至一定果境者)為焦芽敗種,而稱許的,是如菩薩般,自渡渡人,以有情覺有情的偉行。在這個世上,多一份力量去利他,就少一份社會的遺憾;多一個人去關懷,就少一些人寂寞。真正的「俠之大者」,不也在提醒我們這樣的社會責任?

  有朋友笑說:「對於武俠小說,我們都是喝金庸的奶水長大的。」事實上,透過小說、漫畫、電視劇、電影,金庸小說真的是廣為社會上大多數族群所吸收。近年來,寫武俠小說的人總希望走出「金庸的影子」;但我希望,情節可以再詭譎,武功可以再神化,愛情可以再浪漫,而那些「為國為民,俠之大者」的俠者大夢,卻真真不能從小說中喪失。對於作者,只是少了一些情節;但對於讀者,卻是失去了一大部分的社會責任提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