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修版《俠客行》與般若中觀淺釋

◎文/鄺萬禾(醫師,僑居馬來西亞)

 

  
   《俠客行》是金庸先生緊接著《天龍八部》之後所撰寫的一部中篇小說。《天龍八部》受到佛學影響,那是眾所公認、絕無異議的。因為《天龍八部》一書對佛經廣徵博引,充分顯示了佛家偉大的慈悲胸懷。相反的,《俠客行》全書雖然沒有一章半句引自佛經,但書中主角的言行思想卻處處彰顯了佛家深邃的無我智慧,有如迦葉尊者的拈花微笑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。

一、《俠客行》有否受到佛學的影響?

  金庸先生於一九七七年七月在《俠客行》的後記裡寫道:

  ……寫《俠客行》時,於佛經全無認識之可言,《金剛經》也是在去年十一月間才開始誦讀全經,對般若學和中觀的修學,更是今年春夏間之事。此中因緣,殊不可解。(一)

  查實早在金庸先生幼小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弘揚般若的經典。金庸在《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》裡對池田大作先生說:

  ……對於我,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唸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……(二)

  而且金庸在創作《倚天屠龍記》時(6/7/1961~2/9/1963)就曾經部分引錄了《金剛經》。這段經文出自金毛獅王謝遜之口,當其時魔意逐漸籠罩心頭的張無忌正與少林三高僧渡厄、渡劫和渡難在少林寺後山峰頂第三度劇戰。以下是從未經任何修改的舊版《倚天屠龍記》裡摘錄出來:

  ……只聽他又唸佛經道:「佛告須菩提:『如是,如是﹗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,不怖,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……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……是故,菩薩須離一切相』
  ……世間一切全是空幻,對於我自己的身體、別人的身體,心中全不必牽念,即使別人將我身體割截、節節支解,因為我根本不當自己的身體,所以絕無惱恨之心。……
  ……原是以《金剛經》為最高旨義,最後要做到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於人我之分、生死之別,全部視作空幻。……(三)

  是以金庸所謂的「不可解之因緣」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。答案就是金庸從小聽祖母唸誦佛經(佛家叫做多聞熏習),在寫《倚天屠龍記》時又曾局部參閱過《金剛經》(佛家稱為如理思惟),因此寫完部分演繹了慈悲的《天龍八部》(3/9/1963~27/5/1966)後,很自然地又再提筆撰了部分表達了般若的《俠客行》(11/6/1966~19/4/1967)。慈悲和般若是為大乘佛學的兩大支柱。不過當然並非佛經教義的直接演繹,因為「文以載道」的小說很難會寫得好看,太過「著相」或受到牽制的緣故。金庸寫小說始終是以人性為主、娛樂為副、載道為末。

二、《俠客行》的旨趣

  《俠客行》的主旨究竟是甚麼?作者在《俠客行》的後記裡有云:

  ……我所想寫的,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﹐以及梅芳姑因愛生恨的妒情。……(四)

  可能是寫得太過著意的關係,愛憐變成了溺愛。可以把這當作反面教材,另一反面教材是黃蓉對郭芙之縱容。在十五部金庸小說裡,寫父愛至為感人肺腑的是:張三丰對張翠山、謝遜對張無忌。母愛方面則有寧中則與令狐沖、韋春芳與韋小寶。

  次要主題妒情的傑出代表是《碧血劍》裡的何紅藥及《神鵰俠侶》中的李莫愁﹐論功力和表現﹐梅芳姑都只能排第三名罷了。
以上兩個刻意經營的主題﹐第一個寫得太過﹐第二個寫得不及﹐反而是以下這個不大重要的副題則詮釋得恰到好處:

  各種牽強附會的注釋,往往會損害原作者的本意,反而造成嚴重障礙。《俠客行》寫於十二年之前,於此意有所發揮。近來多讀佛經,於此更深有所感。大乘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觀之學,都極力破斥煩瑣的名相戲論,認為各種知識見解,徒然令修學者心中產生虛妄念頭,有礙見道,因此強調「無著」、「無住」、「無作」、「無願」。邪見固然不可有,正見亦不可有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「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,非非法」,皆是此義。……(五)

  金庸於一九九四年十月廿七日演講後回答北京大學生時說:

  ……我寫《俠客行》,是佛教思想中有一種想法:世俗的學問對領悟最高境界可能有妨礙。中國禪宗參禪的目的就是力圖擺脫現成的觀念,尤其是邏輯和名詞的觀念。佛家理論說,摒逐世俗的觀念,有可能領悟更高一層絕對的觀念。……(六)

  由此可見,原本金庸想寫的主要是舐犢之情及妒情,但世事往往是「有心栽花花不發,無意插柳柳成蔭」,反而不自覺地把貯藏在潛意識裡的般若中觀思想演繹了出來。

三、般若中觀

  何謂般若中觀?般若,梵語Pra-jna的音譯,俗譯智慧。但這是有異於一般的世俗智慧,世間的學問知識只能有限地解決世間的問題,而出世間的般若則能導人解脫世間的痛苦(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)。

  佛家認為眾生之所以循環不息的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無明(我執或我見)。我執是根深蒂固地相信有一個常住不變的、實在的自我,這是沒有深徹地了解「緣起」法則的結果。查良鏞(金庸)先生在一九七七年十月九日發表了《談色蘊》一文,內裡對「緣起性空」作了一番探討:

  ……一切「色」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所以都沒有自性,都是空。……
  ……有智慧的人,對一切物體不要認為是實在的、有自性的、可以自己單獨存在的,……每一件物體的存在,都必須依附於其他條件,存在是相對性的。必要的存在條件如果消失,物體也就不能存在了。……(七)

  世俗對一切事物(佛家稱為法)的名言施設(名相戲論)遮蔽了一切事物的本質(空性、無常、無我),使人無可避免地萌生錯覺妄見(執常、執我),叫做「常見」。但是在研讀了《大般若經》、《心經》一系列般若經典之後,好些人可能會誤解了空就是空無所有的意思,從此陷入斷滅見裡。為了避免產生「斷見」,龍樹論師依據《大般若經》在他的《大智度論》及《中論》裡將一切法的存在分為兩個境界:世俗諦與勝(第一)義諦。一切法在世俗諦裡都是假名有而於勝義諦裡則是自性無,亦可解釋作一切法沒有本體(自性無)但卻具有作用(假名有)。譬如在睡夢中,雖然一切境相皆是虛幻的,不過它確能使做夢者產生真切的情緒反應。金庸在《談色蘊》裡稍有言及中觀、假名:

  中觀論者並不否定物質的存在,不過認為這種存在無常而不確定,沒有固定性質,一切事物必須依賴其他條件而存在,不能獨立存在。「色」只是一種假定的名稱,為了在現實世界中實際應用而給它一個名字,並不是真正有確定的本質,就如《金剛經》中所說:「彼微塵者,是非微塵,是名微塵」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三一:「四大和合,因緣生出,可見色亦是假名。……(八)

  在世俗諦中,一切法都是相對的(有與無、常和斷)。若以遠離二邊(兩個極端)的般若中觀把一切法看成非有非無、非常非斷的,這樣就不落言詮意識了。因為般若慧所體悟的勝義諦是一個離言絕思的絕對境界(涅槃、菩提、法身、佛性、如來藏、真如、實相、法性、法界、無相、無生、無為、寂滅、空性)。《談色蘊》一文裡說:

  ……至於物質的真正本質,大概不屬於人的思想範圍。人的思想恐怕永遠無法接觸到物質的真正本質,就算有人接觸到了,他也決計不能用語言、文字、或數學符號來表示。「意會」或有可能,「言傳」則絕不可能。
  用佛家的術語來說:物的現象是「相」,那是我們所能見到、聽到、嗅到、嚐到、觸摸到的具體形象,也即是「感覺資料」(Sense data)。……
  ……至於物質的真正本質,則是「法性」或稱「真如」。「法」的意思,在這裡指「一切事物」,因為佛家也和近代許多大哲學家的看法相同,事與物最後不可分。「法性」就是「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」。「如」的意思是「就是這樣」,英文中稱為thatness或suchness,那是無法下定義的,不可解釋的,只能說「就是這樣」。「真正的就是這樣」,便是「真如」。……
  「法性」或「真如」不可說,可說的只是「物相」(現象)……(九)

四、《俠客行》裡的般若思想

  《俠客行》裡描述了一個無名、無相、無我、無求、無知的俠客,最終破解了〈俠客行〉至高無上的武學圖譜之謎。這是一個寓意深遠的故事。如果說金庸先生是用悲天憫人的濃筆,來詳細實寫《天龍八部》這一幅人世悲歡圖的話,那麼《俠客行》是他用冷靜理智的淡筆,輕輕虛描出來的出世真理圖。

  無名是因為由始至終,他都不知自己的真實姓名。他被人稱過的名字有:狗雜種(梅芳姑)、石破天(長樂幫幫眾、丁璫)、石中玉(白萬劍、石清、閔柔)、白痴(丁不三)、大粽子(丁不四)、史億刀(史小翠)。石中堅極大可能是他的真正姓名,不過直至最後也沒有得到證實。

  無相是因為他沒有自己特定的身相。他與石中玉同一父母所生,因此形貌近似,後來又經貝海石在他左肩、左大腿以及左股上偽造傷疤,所以從頭到尾總是給人錯認為石中玉﹐除了貝海石和阿繡﹐這二人可謂獨具慧眼。

  無名、無相所以無我。這在書中第三回也有提及:

  ……那知這少年自幼只和母親一人相依為生,從來便不知人我之分,……(十)

  無求是因為無我和「幼承庭訓」。書裡第三回這樣寫道:

  小丐搖頭道:「我不求人家的。」謝煙客心中一懍,忙問:「為甚麼不求人?」小丐道:「我媽媽常跟我說:『狗雜種,你這一生一世,可別去求人家甚麼。人家心中想給你,你不用求,人家自然會給你;人家不肯的,你便苦苦哀求也沒用,反惹得人家討厭﹐給人家心裡瞧不起。』我媽媽有時吃香的甜的東西,倘若我問她要,她非但不給,反狠狠打我一頓,罵我……因此我是決不求人家的。」(十一)

  無知是因為不識字和不通人情世故。在他的成長期中,梅芳姑(初出生未滿月至12/13歲)和謝煙客(12/13至18/19歲)都是絕少與他溝通的,更不用說教他讀書識字了。

  無名、無相、無我、無求和無知見障,正是佛家最後所達致的終極之境。

  佛家的中道思想則充分體現在主角石破天所修習的內功裡。他先是經謝煙客居心險毒地指導習練諸路陰脈內力(一個極端),接著專練諸路陽脈內力(另一個極端),再後給長樂幫的豹捷堂香主展飛一記鐵沙掌打在胸口膻中穴上,從而使陰陽兩股內力得以中和融化(中道)。石破天所喝丁璫從丁不三處偷來具陰陽調合之功的「玄冰碧火酒」和張三、李四的熱性「烈火丹」與寒性「九九丸」藥酒,也是同一層意思的深化。

  大乘佛學認為消除了我執與法執,方能圓滿地證悟空性。因而無我(我執,即妄相)、無所知障(法執,即妄見)、蘊含中道內力的無名無相俠客,終於領悟了〈俠客行〉圖譜中的最上乘武學「空性」。

五、一些牽強附會的注釋和「戲」論

甲、注釋:
◎屝頁印章:
  「二十餘年成一夢,此身雖在堪驚。回首舊游何在,柳煙花霧迷春。」(《金剛經》最後一段有一偈頌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)
  「不貪為全,心無妄思。」(妄思即癡,佛家以淨除貪瞋癡為要務)

◎回目:
三  不求人(佛教講究無欲無求,因為有求皆苦)
十九 臘八粥(十二月初八,佛陀成道的日子。大家用紅棗、花生等來煮粥供佛,叫做臘八粥)
廿一 我是誰?(從分析「我是誰」這一哲學命題最終可以達致「無我」的結論)

乙、「戲」論:
1) 大悲老人(大悲心──為眾生拔苦之心)
2) 長樂幫(「常、樂」、我、淨 〔永恆、安樂、自主、清淨〕── 涅槃的境況)
3) 丁不三(生)、丁不四(死)(「不生亦不滅」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──龍樹《中論》)
4) 丁不二(不二,指中道、平等、無分別、絕對的境界)
5) 石中堅(狗雜種的真名,石中至堅,西域的金剛寶石,佛家用以形容般若,能摧毀一切妄思)
6) 無妄神功(史小翠與阿繡練至走火,未能驅除妄思,但已足以分辨出石中堅與石中玉〔縱慾〕)
7) 賞善罰惡令(因果業報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)
8) 龍、木島主(從龍樹菩薩的名字分化出來)
9) 白自在(不自在是因為我執、我慢太強了,所以自大成狂)
10) 西門觀止(觀與止,即觀想和靜止。依「止觀雙運」修習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)

註:
一《俠客行》2004新修版,後記(臺灣,遠流出版公司),頁696。
二《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》(臺灣,遠流出版公司),頁233。
三《倚天屠龍記》(香港,鄺拾記報局),頁1918、1919。
四《俠客行》2004新修版,後記。
五《俠客行》2004新修版,後記。
六《金庸談武俠小說》(《明報月刊》,1995年1月)。
七《談色蘊》(《內明》第68~74期,1977年11月~1978年5月)。
八《談色蘊》。
九《談色蘊》。
十《俠客行》2004新修版,第三回,頁86。
十一《俠客行》2004新修版,第三回,頁69。

 
回金迷聊聊天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