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龍八部》的材與不材

◎林煒舒/94年12月4日

 

  
   欣賞《天龍八部》的文章,不能僅局限於文字之間,其義理實亦參處儒、釋、道、兵家之間,這部書充分體現了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哲理與思想。

  如果由道家的玄理來透析,我覺得莊子文章之中,有一段倒頗能讀出為何只有笨笨的虛竹,能在鳩摩智等眾多聰明人中脫穎而出,破解珍瓏棋局的道理。

  莊子的弟子有一次問他:「昨日山中之木,以不材得終天年,今主人之雁,以不材死,先生將何處?」莊子回答得很巧妙:「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。」(《莊子.山木》)莊子這個故事很有意思。須知兵家的戰略之道是有為的,但常常為迷霧所遮蔽,往往看不到「山的那一邊」;道家玄理以無為至上,但無為並不是單純的空無,「無為而無不為」、「材與不材」,無和有、材與不材,本是互為倚恃、無法完全二分的;而佛陀義理乃隱於「諸法無自性」的「空」之境界,但也自有「有相」、「無相」之別。

  由此推論則知,珍瓏棋局亦唯有介乎「材與不材之間」的虛竹,在當下了悟菩薩道之際方能破解。但虛竹破解得開頭的義理,以後仍要倚仗段延慶的「材」,可見得無、有,原就不能以小框、小架理清楚的。

  我們再看看鳩摩智的結局。若以佛學造詣而言,鳩摩智實是大師,但自從學習少林七十二絕技之後,就愈走愈偏,愈益執迷,以致不能自拔。當他在枯井底、汙泥處,一身功力為段譽的北冥神功所吸取之後,去除這役使他半生的外力,鳩摩智才能化除偏執,當下了悟,從此專心致志研習佛學,而成一代大師。

  鳩摩智的結局,不就是另一種填死自己的白子?如果他的功力不被段譽吸走,那麼他又如何能化偏執為證悟?以武學而論,鳩摩智是有大「材」的,他也因此而目中無人,成為武學的奴僕。等到他的功力化消之後,在武學一道,鳩摩智頓時成了「不材」,但在對生命有更重大意義的佛學之中,他卻走上真正的康莊大道。

  金庸文章的精采處,在《天龍八部》中表露無遺。浮屠世界的眾生相變成小說人物,而一回描述珍瓏棋局的文字,竟將大千世界盡行涵攝在小小的一方棋盤。縱橫一十九路幻化成滄桑無邊的苦海,令人讀後不覺低迴深思不已!

 
回金迷聊聊天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