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贈最好的朋友
 

一:以詩言志

  仗劍行千里,微軀敢一言。曾為大梁客,不負信陵恩。

王昌齡〈答武陵田太守〉

  映門淮水綠,留騎主人心。明月隨良椽,春潮夜夜深。

王昌齡〈送郭司倉〉

  中原初逐鹿,投筆事戎軒。縱橫計不就,慷慨志猶存。
  杖策竭天子,驅馬出關門。請纓繫南粵,憑軾下東藩。
  鬱紆陟高岫,出沒望平原。古木鳴寒鳥,空山啼夜猿。
  既傷千里目,還驚九折魂。豈不憚艱險,深懷國士恩。
  季布無二諾,侯嬴重一言。人生感意氣,功名誰複論。

魏徵〈述懷〉

二:拍馬屁的武官

  《天龍八部》以蕭峰、虛竹、段譽三位結義兄弟為主角,其中又以三弟段譽貫串全書,戲份最重,是主角中的主角。但段譽在與兩位義兄結交之前,卻以朱丹臣為「最好的朋友」。

  大理眾臣工與四大惡人交手,留下朱丹臣守護。他在巖石後讀書,見到段譽和木婉清卿卿我我,於是高聲吟詠王昌齡〈答武陵田太守〉的首兩句,再背誦全詩,評之為「倜儻慷慨,真乃令人傾倒。」段譽以〈送郭司倉〉回應,並說這詩「綢繆雅致」:

  段譽和木婉清適才一番親密之狀、纏綿之意,朱丹臣盡皆知聞,只是見段譽臉嫩害羞,便用王昌齡的詩句岔開了。他所引「曾為大梁客」云云,是說自當如候嬴、朱亥一般,以死相報公子。段譽所引王昌齡這四句詩,卻是說為主人者對屬吏深情誠厚,以友道相待。兩人相視一笑,莫逆於心。

  木婉清不通詩書,心道:「這書獃子忘了身在何處,一談到詩文,便這般津津有味。這個武官卻也會拍馬屁,隨身竟帶著本書。」她可不知朱丹臣文武全才,平素耽讀詩書。

  段譽轉過身來,說道:「木……木姑娘,這位朱丹臣朱四哥,是我最好的朋友。」

《天龍八部》第六回〈誰家子弟誰家院〉

  侯贏、朱亥的故事,在金庸另一名著《俠客行》中有介紹。大理眾臣工之中,以朱丹臣最會讀書,自然可以和當時仍是偃武修文的公子爺成為好朋友。

三:述懷的下半

  段譽與木婉清私訂終身,還想擺脫這位「最好的朋友」,卻避不過老江湖的耳目。朱丹臣以〈述懷〉的下半來含蓄地勸導:

  段譽道:「這是魏徵的『述懷』吧?」朱丹臣笑道:「公子爺博覽群書,佩服佩服。」段譽明白他所以引述這首詩,意思說我半夜裡不辭艱險的追尋於你,為的是受了你伯父和父親大恩,不敢有負托付;下面幾句已在隱隱說他既已答允回家,說過了的話可不能不算。

  木婉清過去解下馬匹韁繩,說道:「到大理去,不知我們走的路對不對?」朱丹臣道:「左右無事,向東行也好,向西行也好,終究會到大理。」昨日他讓段譽乘坐三匹馬中腳力最佳的一匹,這時他卻拉到自己身邊,以防段木二人如果馳馬逃走,自己盡可追趕得上。

《天龍八部》第六回〈誰家子弟誰家院〉

  朱丹臣念這首〈述懷〉,將前半部棄去,由第十一句開始。魏徵是唐太宗三鑑之一,「以銅為鑑,可正衣冠;以古為鑑,可知興替;以人為鑑,可明得失。朕嘗保此三鑑,內防己過,今魏徵逝,一鑑亡矣。」

  季布是楚人,在項羽麾下,於楚漢相爭時多次讓漢高祖劉邦失利。及至項羽敗亡,高祖便出千金之賞務求捕得季布,有敢匿藏者罪及三族。後來怕將季布迫得太緊,跑去北胡或南越,資敵國而成禍患,便免了季布的「罪」。其是楚人有諺曰:「得黃金百,不如得季布一諾。」魏徵便是用這個典與侯贏並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