轅門誰上平蠻策,朝議先頒諭蜀文
 

一:武陵閱武

  如荼如火望中分,鼓角鐃鉦一路聞。
  黑齒舊疆仍結壘,綠旗別隊自將軍。
  轅門誰上平蠻策,朝議先頒諭蜀文。
  輸與書生工算弈,疏簾殘局轉斜曛。

查慎行〈人日武陵西郊閱武〉二首之二

二:預先寫好的上論

  《鹿鼎記》第三十八回〈轅門誰上平蠻策,朝議先頒諭蜀文〉,寫韋小寶威風八面地去神龍島、狼狽萬狀地到鹿鼎山之後,又無奈地前赴莫斯科、威風地回到北京。這一回,講話多而動武少,大殿上廷議撤藩一事,其中明珠的一番話,倒是可以作為讀者在官場、職場打滾的參考。倪匡先生曾大大稱讚這一番模稜兩可的演說,韋小寶更打算「拜師」:

  韋小寶一聽,佩服之極,暗想:「滿朝文武,做官的本事誰也及不上這個傢伙。此人馬屁功夫十分到家,老子得拜他為師才是。這傢伙日後飛黃騰達,功名富貴不可限量。」

《鹿鼎記》第三十八回〈轅門誰上平蠻策,朝議先頒諭蜀文〉

  然後小玄子、小桂子君臣「一番做作」,大唱雙簧,原來「最高領導」早已決心撤藩,正如小桂子後來對皇上說:「只須說一聲『還是撤藩的好』。」

  回目聯句就在講此事,「上平蠻策」的正是韋小寶,「先頒諭蜀文」則是小皇帝早就寫好、帶在身邊的上論,吩咐巴泰在太和殿上唸出來。金庸自註云:

  註:晉時平蠻郡在今雲南曲靖一帶。「諭蜀文」的典故,是漢武帝通西南夷時,派司馬相如先赴巴蜀宣諭,要西南各地官民遵從朝旨。

《鹿鼎記》

  然後就是韋小寶慧眼識趙良棟的情節。韋都統大人先前領兵攻打神龍島時,在天津遇上不拍馬屁的大鬍子,是個伏筆。不過修訂二版說趙良棟是「天津衛總兵麾下」的副將,就與官制不合。衛所是明代的制度,清代綠營正二品總兵的單位叫「鎮」,從二品副將的單位是「協」,到了清末袁世凱練新軍,鎮和協的名堂仍然保留,到後來就改成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師和旅。因此可以說當時趙良棟略等於旅長。然後由吳應熊引出張勇、王進寶和孫思克。張趙王孫,合稱河西四將。

三:武陵平蠻地近西南夷

  原詩作於康熙十九年庚申(一六八○)的正月初七日,時間上與這一回還算比較近,在三藩之亂的尾聲,當時查詩人正隨楊雍建赴貴州。武陵是劉備在赤壁之回戰後平定的四郡之一,正在入貴州途上。漢時的西南夷即是今天雲南貴州兩省及周邊地區,晉代的平蠻郡也在附近,所以查詩人便用了這個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