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ahouse_title.gif (5591 bytes)香香公主與香妃

(取材自蘇墱基著之《金庸的武俠世界》第一章書劍恩仇錄)

美艷聖潔睥睨當世迤邐宮廷路歧異 一代尤物委為塵土 


很多小說讀者以為:《書劍恩仇錄》裡面的香香公主,就是清宮中最受乾隆寵幸的香妃。這個問題,金庸在《書劍》後記裡肯定的說:「香香公主不是傳說中或歷史上的香妃,香香公主比香妃美得多了。」

作者本人說不是,當然就一定不是的。

不過,細讀《書劍》中關於香香公主部分,總多少令人感覺到香妃影子的存在,因而才有香香公主是香妃問題的提出;但又有不少地方,兩人的際遇完全不同,所以,她們有無關係?是否同一人?這是饒有興味的一個話題。

同是回族掌教之女

相似的部分,也就是從香香公主身上出現香妃影子方面,第一是她的出身。小說中的香香公主,為回部首領木卓倫的女兒,後來入清宮,乾隆要愛她,她寧死不從。而歷史上則有容妃,是回族裡最尊貴的掌教之女,《清史稿》后妃傳記有:「高宗容妃,和卓氏,回部台吉和札麥女。」又唐邦治的《清皇室四譜》中,后妃譜也載:「容妃和卓氏,台吉和札麥女。」「和卓」是回語中「掌教」的意思,有的譯為「和卓木」或「和札麥」。由此兩相對照,可以想像回部首領木卓倫,可能為掌教和卓木,而木卓倫的女兒香香公主,自可影射是「和札麥女」了。何況,窮高宗乾隆一朝,就平定回部一次,也沒有第二個回部掌教之女入宮受寵,這是第一個相似之處。

至於稗官野史中,則說香妃是回部和卓木霍集占的妃子,大將軍兆惠平定回疆時,將她生擒獻於乾隆,這與小說中寫香香公主出自回部,也有幾分接近,只是首領之女,變成掌教的妃子了。

都「生而體有異香」

第二個相吻合處是傳說中的香妃,「生而體有異香」。而看小說裡的香香公主,也是身體有香味,在《書劍恩仇錄》裡寫她體香部分,至少有三處:一在沙漠中紅花會舵主陳家洛與她初邂逅時,她對陳家洛說:「有許多許多好看的花,開在草地上……我寧可不吃牛羊,也要吃花。」陳家洛坐在她身邊,「只覺得一陣陣淡淡幽香從她身上滲出,明明不是雪中蓮的花香,也不是世間任何花香,只覺淡雅清幽、甜美難言。」其次是她向陳家洛說:「想是因為我愛吃花,所以自幼身上就有股氣味,你不喜歡嗎?」

再一處為她當回族使者,到清軍大營去送應戰之書,當兆惠的親兵過來接書信時,「走到她跟前,忽然聞到一陣甜甜的幽香,忙低下頭,不敢直視。」試想沙漠中的回族同胞,不可能個個少女都「體有異香,不假薰沐」的。以今天的沙漠國家來說,由於水源缺少,居民較少沐浴,為了防止體臭四散,每人灑的香水特別多,但在三百多年前,恐怕沒有香水這種進步的產品,則回族居民要有味道的話,應是異臭,不可能是「甜美難言的淡淡幽香」。因此,得天獨厚的香妃與香香公主兩人之間,應不能說毫無關連,她應有她的影子在。

阿嬌藏諸「寶月樓」

第三是小說裡的香香公主入宮後,乾隆為了討好她,特蓋了一座「寶月樓」讓她住,「那樓畫樑彫棟,金碧輝煌,樓高五層,甚是精雅華美。」而歷史上的香妃,乾隆也於二十三年蓋一樓給她住,也叫「寶月樓」,其立意是鑑於香妃與宮中之人言語不通,習慣和嗜好與中土之人有別,不願令她與其他嬪妃住一起而造成不便,故而特別在西苑中造一座寶月樓,以作藏嬌之所。

為香妃興建的寶月樓,當其築好之後,乾隆還作有〈寶月樓記〉一文說:寶月樓者,介於瀛台南岸適中,北對迎薰亭,亭台皆勝國遺址,歲時修葺增減,無大營造。顧液池南岸,逼近皇城,長二百丈許,闊以四丈計,地既狹,前朝未置宮室。每臨台南望,嫌其直長鮮屏蔽,則命奉宸,既景既相,約之椓椓,鳩工戊寅之春,落成是歲之秋。

為築回營慰鄉思

第四為回人禮拜堂和回子營的建築。在《書劍恩仇錄》小說中,先是乾隆召陳家洛到寶月樓相見,他登高西望,只見「里許的地面上全鋪了黃沙,還有些小小沙丘,仔細看來,尚看得出拆去亭閣,填平池塘,挖去花木的種種痕跡。」又「黃沙之上,還搭了十幾座回人用的帳篷,帳篷邊繫著三頭駱駝。」另有香香公主自己之所見,她「向外一望,只見一片平沙,搭了許多回人的帳幕,遠處是一座伊斯蘭教的禮拜堂,心裡一酸……。」這是為討好香香公主,特地營建,以慰其思念故鄉風物之情。

小說這麼寫,而在歷史上,乾隆也確有回風教堂及民舍之構築,與寶月樓望衡對宇,構圖形式都與回部相同。孟心史先生著《香妃考實》,據乾隆的寶月樓詩意,還考證出回子營(俗稱紅帽回回)的興工,與寶月樓同時,他並指陳回營及回式教堂,都是在稍慰香妃的懷土之情,是「因寵而破例之至」。

另吳相湘據清內務府檔冊撰《香妃考實證補》,也對回營和回式教堂等建築有所補充,惟他認為,乾隆是基於「因其教以和其眾」之治回原則而興建,是處理回務的一種政治上的手段。

他並以「穿戴」檔指出,在乾隆二十七年香妃受封為嬪時,入宮已五六年之久,而乾隆仍容許她穿回回衣冠,這一空前特例,「正確之解釋,應為高宗尊重回回人特有宗教生活風俗習慣之一種舉措,其著眼乃在便於實施對回部之懷柔政策,清廷雖以兵力夷平其政治組織,但不能以一紙詔令,完全改變其傳統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。」

不特此也,吳相湘又引用《咸安宮官學卷》,舉出乾隆在宮中特設官學,教導宗室弟子專學回語,是則他對於回部,雖馬上得之,但不以馬上治之,至為明顯。從而回營、教堂、寶月樓等諸建造,也自非專供香妃憑欄遠眺以慰鄉思為目的了。

且不論乾隆的立意為何,最重要的,一個不移的事實是,他為了香妃這個美麗的女子,蓋了上述那些具有回風的建築物,而小說中的香香公主,也受到這種禮遇,加以兩人又都是回部首領之女,都生而體有異香,這些情節湊合起來,就令人想到香香公主是照香妃寫的,香香公主就是香妃。這是小說人物與歷史人物間,從其相同點言。

但兩人之中,也有絕對的相異處:

美艷聖潔睥睨當世

首先是姿色方面,金庸說「香香公主比香妃美得多了」,這點絕不誇張。清宮中的香妃,外表自然不會太差,否則何能在眾多佳麗中,獨邀帝王寵幸。但清史裡對此沒有記載,讀者無法知道她的美。

可是香香公主就不同了,她的動人心魄的美艷絕倫,讀者都能想像,而且講得深入一點,透過金庸的筆尖,幾乎是叫人可以看得見的。金庸寫過十幾部小說,出場的美麗女子不能謂少,但著力描寫,塑造出像香香公主這麼艷麗不可方物的女子,只有《鹿鼎記》裡那個「微笑時神光離合,愁苦時楚楚動人」,「嫣然一笑,登時百媚橫生」的陳圓圓,其他的,都不足以相比擬,就是《神鵰俠侶》中的小龍女,也及不上香香公主之美。

看《書劍恩仇錄》對香香公主的描繪,陳家洛初見她的情景是:「青翠的樹木空隙之間,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膚,漆黑的長髮散在湖面,一雙像天上星星那麼亮的眼睛凝望過來,心想凡人必無如此之美,不是水神,便是天仙了。」「她舒雅自在的坐在湖邊,明艷聖潔,儀態不可方物,白衣倒映水中,落花一瓣瓣的掉在她頭上、衣上、影子上。」

又陳家洛帶她去遊長城,在彈琴峽裡,她下去洗澡,那時候,「在水聲淙淙的山峽中,金黃色的陽光照耀著一個絕世無倫的美麗胴體,陳家洛只覺得一陣暈眩,不敢正視,但隨即見到她天真無邪的容顏,忽然覺得她只不過是一個三四歲的光身嬰兒,是這麼美麗,可是又這麼純潔,忽想:『造出這樣美麗的身體來,上天真是有一位全知全能的大神吧!』心中突然瀰漫著崇敬感謝的情緒。」

而這只是小場面而已,她的美,還有在千軍萬馬中奪人魂魄的力量。一次是她隨陳家洛要去找她父親,路上碰到清軍與回部對陣,避之不及,索性在兩軍中緩緩而行,那時候「清軍官兵數萬對眼光凝望著那少女出神,每個人的心忽然都劇烈跳動起來,不論軍官士兵,都沉醉在這絕世麗容的光照之下。……便似中邪昏迷一般,人人都呆住了。」「只聽得噹啷一聲,一名清兵手中長矛掉在地下,接著,無數長矛都掉下地來,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來,軍官們忘了喝止,望著兩人的背影漸漸遠去。」

另一次,她代表回族到滿清大營送信,兆惠的親兵走過來接信,「突然眼前一亮,只見一雙潔白無瑕的纖纖玉手,指如柔蔥,肌若凝脂,燦然瑩光,心頭一陣迷糊,頓時茫然失措。兆惠喝道『把信拿上來』,那親兵吃了一驚,一個踉蹌,險險跌倒。她把信放在他手裡,那親兵漠然相視,她向兆惠一指,輕輕推他一下,那親兵才把信放到兆惠案上。」

接下去,兆惠因見那親兵神魂顛倒,喝令幾名軍士把他砍了,首級示眾,她想到那親兵為她而死,望著他的頭,眼淚一滴一滴的落下。而其他清軍呢?「帳下諸將見到她的容光,本已心神俱醉,這時都願為她粉身碎骨,心想:『只要我的首級能給她一哭,雖死何憾?』兆惠見諸將神情浮動,正要斥罵,那斬殺親兵的軍士見她愈哭愈哀,不禁心碎,叫道:『我殺錯了,你別哭啦!』拔出佩刀在頸上一勒,倒地而死。」

這是高到第幾重境界的美呢?論人間絕色,豈能再找出第二個?清宮裡香妃的容顏如何,史書語焉不詳,但一定比不上她,所以香香公主和香妃不一樣。

迤邐宮廷路歧異

其次是入宮,香香公主和香妃不一樣。

香香公主之入宮,據《書劍》所述,是在回部被清軍征服之後,她「為兆惠部下所俘。兆惠知道皇帝要這女子,於是特遺親兵,香車寶輿,十分隆重的送到北京皇宮。」

查回部與清兵的抗爭,始於乾隆二十一年,最重要的一仗,就是小說裡由霍青桐指揮的「黑水營之圍」,從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到翌年三月,圍了四個月,但後來清兵自南疆增援,回部全軍盡沒,時為二十四年秋天。回部平定,香香公主才被俘送入京,路上要走不少時日,估算她入宮時間,總在乾隆二十五年之後。

至於香妃,不僅不是被俘入朝,而且時間也更早。僅從乾隆的〈寶月樓記〉看,樓成於戊寅之秋,戊寅為一七五八年,乾隆二十三年,可見早在這個時候,香妃已在宮中了。

再說入宮時的身分,這又牽涉到回部的政情了。在清初,回部的和卓木(掌教),名叫瑪罕木特(可能為通稱的穆罕默德之音誤),被準噶爾羈徙於伊犁,他的長子布羅尼特及次子霍集占也被囚。待乾隆二十年敉平準部,馬罕木特已死,乃將他的二子釋放,回到回部,做回部首領,大哥布羅尼特稱大和卓木,弟弟霍集占稱小和卓木。而香妃,她是老和卓木瑪罕木特的女兒呢?或是大小和卓木的女兒?均不可考,僅知她為和卓氏,出於和卓木之家而已。

孟森寫《香妃考實》,從時間和清乾隆朝政象推究,判定香妃入清,當在未與回部兵戎相見之前,可能就在乾隆二十年,他的理由是:「兩和卓由準得釋時,以乞恩於中朝而進其女,非叛後以俘虜入朝也。」據此項考斷,可瞭解香妃是香妃,香香公主是香香公主,涇渭至為分明了。

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歧異處,是兩人入宮後際遇的差別。

香香公主被俘後獻入宮,不肯屈從乾隆,她只記著與紅花會舵主陳家洛之愛情誓約,為了保住清白,她把自己衣衫用線密密縫住,乾隆若要對她用強,她身懷利刃,隨時準備自裁。後來陳家洛被召入宮,與她相見,他為了漢家匡復大業,為了要乾隆把滿清趕出關外,做漢人的皇帝,勸她順從乾隆,她在萬般淒苦中答允了,她說「你要我做什麼,我總是依你。」

殊不料在答應了之後,她發現乾隆根本是騙人的,一時「悔恨達於極點,險些暈倒」。最後,她到清真禮拜堂裡,跪在地下,從衣袖中摸出短劍,刺進她自己「那世上最純潔最美麗的胸膛裡」,一代紅顏,香消玉殞。

際遇兩不同

可是歷史上的香妃,其人生旅程和下場,卻一點也不悲慘,與香香公主相較,實有天淵之別。在此,先介紹兩則清代有關香妃的傳說:

傳說之一是:香妃為回族和卓木霍集占的妃子,回部討平後,被將軍兆惠俘虜,獻給乾隆。她平日居於宮中,意色泰然,像是不知亡國之恨,唯對於乾隆,冷若冰霜,百問而不一答,碰到乾隆招呼宮人準備用強時,她即拿出刀子說:「國破家亡,死志久決,皇上如強逼我,則正遂我志。」她意志堅不可移,乾隆始終拿她無法。 後來碰到圓丘大祀,乾隆赴齋宮齋戒,太后鈕祜祿氏召香妃至慈寧宮對她說:你既不肯屈志以從皇上,到底做什麼打算?她回說:有死而已。太后說:既然這樣,今天就賜你死好嗎?她聽了,頓首拜謝說:太后竟肯成全我的素志,恩同天地,我在九泉地下,也感念不忘。於是太后令從人把她引帶到別室縊死。

傳說之二是:香妃入宮數年後,被封為「貴人」,繼受封為「容嬪」,乾隆三十三年,又蒙恩晉封為「容妃」,其受寵幸程度,後宮佳麗三千,無一人堪與比擬,一些被冷落的嬪妃乃向太后鈕祜祿氏進讒言,遂被賜死,不是為抗拒皇命殉節的。觀內廷供奉郎世寧畫的「香妃行樂圖」和杜士元筆記,均可以作佐證。

上述兩種傳說,正確的成分少而不副事實的地方多。

《清史稿.后妃傳記》稱:「高宗容妃,回部和札麥女,初入宮號貴人,累進至妃薨。」

唐邦治的《皇室四譜•后妃譜》說:「容妃和卓氏,初入宮賜號為貴人,乾隆二十七年五月,以克襄內職,冊封容嬪,三十三年十月,晉容妃,五十三年戊申四月十九日卒。」又《文獻通考•帝系考》中,所記香妃晉封經過,也與清皇室四譜相同。

《清實錄》乾降三十三年記說:「六月辛酉,諭奉皇太后懿旨,慶妃著晉封貴妃,容妃著封為妃。」同年乙未十月又書:「命大學士尹繼善為正使,內閣學士邁拉遜為副使,持節冊封容嬪霍卓氏為容妃。」

上述這些封賞,加上建造供回民居住的回營、伊斯蘭教堂及寶月樓等,可見乾隆為博得美人歡心所下的功夫。尤其寶月樓落成後,他臨幸的時間很多,從乾隆二十四年起,亦有許多詩作,看他「屏文新弗祿,鏡影大光明,鱗次居回部,安西繫遠情」句,可知其是討好香妃,才有回式屋宇的建築;而「樓名寶月有嫦娥,天子昔時曾見之」,以及「輕舟遮莫岸邊維,衣染荷香坐片時,葉嶼花召雲錦錯,廣寒乍疑是瑤池」,則把她當做月裡嫦娥,是天上仙子了。

更重要的,香妃死於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,而乾隆五十六年的寶月樓詩,猶有「液池南岸嫌其遠,構似層樓居路中,卅載畫圖朝夕似,新正吟詠昔今同」。孟心史認為此詩很有悼亡意味,所謂畫圖,為樓中主人之圖,綿長的三十年依然朝夕求其相似,而吟詠昔今同者,為追悼物是人非況味了。這樣子的眷戀情深,歷三年而未已,可以想像香妃之蒙寵幸,當冠絕後宮。所以傳說中所謂她念念不忘要手刃乾隆,以報君父之仇,以及說她倔強不屈、抗節以殉等,自然不足採信。至於說她為太后賜死,則乾隆太后以八十六歲的高齡,在乾隆四十二年就去世了,她比太后遲十一年才死,何來太后賜死之事呢!

一代尤物委為塵土

香妃死後,葬於裕陵惠皇貴妃園寢;但傳說謂在都城北京南下窪,陶然亭東北有一塚,即為香妃所葬處,惟不知何人題為「香塚」。傳說不知何人所題,而看小說,則知為陳家洛題。另傳說中的香塚傍立之碣文,也被金庸引來寫入《書劍恩仇錄》,即陳家洛祭拜香香公主墳墓所撰的:

浩浩愁,茫茫劫,短歌終,明月缺。鬱鬱佳城,中有碧血。碧亦有時盡,血亦有時滅,一縷香魂無斷絕!是耶非耶?化為蝴蝶。

由上面的敘述,可見香香公主與香妃之間,彼此關係之錯綜複雜,有相像處,更有截然不同處。到底她們是不是同一人?愛好《書劍恩仇錄》的朋友,可以自由的去想像,可憑自己的意思給予定位。

而不管香香公主是不是香妃,把史上有關記載及綜合前人考證所得,拿來與小說情節作一比較,我們發現金庸筆下的香香公主喀絲麗,要比清宮裡的香妃可愛多了。


金庸原著 金庸漫畫 原著小百科 金庸茶館叢書